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内新闻  >> 资讯详情

昆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述

来源:中国建筑钢材网     所属类别:业内新闻     发布时间:2017/7/12 10:54:58

昆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述

 

定不移去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加快转型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近年来,随着进口矿和国内煤焦价格的持续低位运行,国内沿海、沿江钢铁企业生产成本持续降低,而地处内陆的昆钢,由于受运输条件和云南省内原料需求大于供给的现状限制,省内铁矿石、煤焦价格降幅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同时,昆钢主要产品产量和销售收入大幅下滑,出现巨大亏损。

  压减粗钢产能280万吨,转岗、分流职工9508人……2015年以来,昆钢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去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加快转型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提高技术经济指标

  昆钢对安宁本部、安宁新区、红河、玉溪4个生产基地生产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在4个生产基地分别只开1座大高炉组织生产,关停安宁本部基地的3座32吨转炉、2座510立方米高炉、1座1080立方米高炉和玉溪基地的1座120吨转炉以及相关配套的动力能源等工艺装备,压减粗钢产能280万吨、生铁产能125万吨。在现有原料供应条件下,昆钢实现大高炉满负荷、高水平生产,充分发挥大高炉技术经济指标优势,在基本维持产量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2016年以来,昆钢通过不断优化生产组织结构,加强统筹平衡和调度指挥,优化调整用料结构,加强设备维护,进一步改善了公司炼铁、炼钢、轧材各工序技术经济指标。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昆钢高炉综合焦比降低4.65千克/吨,综合喷煤量提高了13.24千克/吨,渣料消耗大幅度降低约151.5千克/吨,炼钢工序合金量降低约1.5千克/吨,部分生产基地钢铁料消耗也得到了明显降低。技术经济指标的改善进一步降低了昆钢的生产成本。

  调整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昆钢整合部门管理职能和贸易管理职能,组建了经营中心、生产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按照专业化、精细化要求规范部门管理,形成了目标职责清晰、业务独立运营、管理考核各有侧重的高效运营新模式。

  经营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实现采购、销售、贸易、融资一体化,通过集中采购、销售,扩大贸易范围和规模,提高贸易链竞争优势;生产中心以制造成本管理控制为中心,紧紧围绕降低制造成本强化基础管理,对标先进企业,找短板、补差距,不断改善技术经济指标,同时强化4个基地生产组织的统一协调,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生产组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系统成本;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好技术对降成本的促进作用,实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有机统一,在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提升企业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016年,昆钢通过优化生产组织方式,强化产供销衔接,强化市场倒逼,在市场原燃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减少原燃料采购支出6883万元;通过优化物流运输组织和仓储管理,与铁路部门合作推进公铁联运等,减少物流运费支出约1亿元。通过不断优化生产组织,加强产供销协同,昆钢2016年吨材完全成本同比下降了215元。

  升级钢铁产业,提升供给能力

  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昆钢积极推进钢铁产业改造升级,为市场提供有效供给。

  昆钢充分发挥500兆帕高强抗震钢筋和抗震型钢比较优势,加大对抗震民居、电梯、立体车库用钢和耐火、耐候、高强等系列产品的推广力度,加快对工模具、汽车、船舶、军工用高强韧、低密度钢等新产品的开发步伐。

  同时,昆钢扩大钢铁产品深加工应用范围,积极参与国家和云南省重大基础工程建设,积极推广绿色节能建筑、抗震钢结构民房、立体车库和老楼装电梯等项目,启动了年产30万套的工厂化智能制造民居项目建设。

  此外,昆钢加强对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应用,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互联网+”的实施,整合信息,形成大数据决策,提高管理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省建设“辐射中心”战略的深入推进,昆钢积极开拓非洲、南亚、东南亚市场,推进昆钢装备制造和技术服务走出去,加快昆钢国际化发展步伐。目前,昆钢已与孟加拉国就在孟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项目达成协议。

  实施资产重组,优化产业结构

  2016年初,昆钢对115个子(分)公司、200亿元的资产和业务进行拆分、重组和整合,成立了新的八大产业集团(云南昆钢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云南昆钢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华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天朗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楚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华创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昆钢建设集团、云南昆钢电子信息有限公司)。这是昆钢发展史上涉及企业、资产、人员最广的一次内部资产重组整合。

  首先,昆钢对长期亏损且未能带来效益的投资,不能持续经营的企业,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闲置的或出租收益率较低的房屋、建筑物、设备等实物资产进行了处置,并通过内部资产重组,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产经营效率,现已盘活了50亿元不良资产和低效、无效资产,为打造新的产业转型和融资平台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昆钢加快了引入战略合作者的步伐,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招商引资、外引内联等方式,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降低资产负债率,增加现金流,提高技术、营销和管理水平,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的开放能力、发展活力和抗风险能力。目前,昆钢引入了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力博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战略投资者。

  重组后,昆钢八大产业集团的发展定位更加清晰,股权关系和管理关系逐步理顺,推动了集团化管控、市场化运作、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的创新实践。目前,昆钢已形成了传统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板块。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昆钢依靠创新加快产业转型,重点打造新项目和新兴产业。

  2016年9月份,随着昆明市天然气置换工作的推进,为昆明市供气30年的昆明焦化制气厂关停。昆钢结合其位于昆明空港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开始着手将其打造成“临空国际产业园”,形成跨境电子商务、临空制造业、现代物流和国际贸易等产业基地,将其作为空港保税核心区的功能拓展服务区。2017年6月份,总投资25亿元的昆焦转型升级暨昆明宝象万吨冷链港项目正式启动,拉开了昆明宝象临空国际产业园建设序幕。

  昆钢将本部钢铁产能搬迁到草铺新区后,腾出9540亩土地,按照安宁市建设“产业发展新高地、现代花园城市”总体布局和推进建设产城融合综合示范区的总要求,建设现代商务中心、高端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产业及孵化园、工业遗址主题文化公园、特色餐饮旅游文化广场等功能区,全面提升安宁城市及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昆钢抓住云南省把现代物流产业列入云南省八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的战略机遇,依托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加快物流结点布局,将物流产业发展成为昆钢新的支柱产业,预计到2020年销售收入可达到570亿元。

  昆钢以钛产业为核心,推进新材料产业聚集发展,加快推进“低成本高耐蚀钛及钛合金管材与高品质钛带制造技术研发及应用”国家科技重点研发项目,着力打造云南楚雄中国绿色新钛谷和攀枝花钒钛新材料园两个产业园区。2016年10月份,我国第一座大型电子束冷床熔炼炉(EB炉)项目投产,该项目由昆钢下属的云南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设计和制造,成功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技术垄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大型电子束冷床熔炼炉研制项目的投产运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品质、多品种、低成本钛合金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的进步,使其在我国海洋、军工、航天事业发展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初,昆钢整合云南大红山管道公司、云南昆钢水净化科技公司、泛亚能源科技公司等6个公司,组建了云南天朗节能环保集团,形成了集流体管道输送、固废危废处理、水处理、环境监测、工业节能、智能管控6大业务为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群,当年实现营业收入5.82亿元、利润2.28亿元。按照规划,到“十三五”末,昆钢节能环保产业将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利润9亿元。

  拓宽转岗渠道,妥善分流安置人员

  在昆钢压减钢铁产能过程中,需要安置直接相关岗位员工9508名,另外还有部分相关产业人员需要安排。

  昆钢坚持“不让一位职工没有基本生活来源,不让一位有工作意愿的职工失去工作岗位”的分流安置原则,妥善分流安置范围职工。一是发动各级党政工团主动作为,深入一线、贴近基层,在车间、班组召开座谈会,听取一线职工、基层干部对分流安置职工的意见,解疑释惑,赢得了职工对分流安置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出台一系列具有昆钢特点的政策,比如根据有的职工几代人和夫妻双方都在昆钢就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单亲家庭不纳入分流安置范围、夫妻中只能有一方纳入到分流安置范围等方式处理;三是将提高职工职业技能、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与有序分流相结合;四是拓宽分流安置职工渠道,通过搭建创业平台、成立人力资源创业服务中心、开展技术培训,促进职工再就业和转岗安置;五是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内部退养等方式稳妥分流安置职工;六是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分流部分人员进入公益岗位工作;七是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拓宽分流安置职工渠道。

  昆钢高度重视创业服务中心的工作,在各子(分)公司成立了创业服务中心,制订了创业服务中心管理办法,明确了工作职责和运作方式,确保创业服务中心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目前,昆钢各子(分)公司创业服务中心已接纳富余职工3000多人,并为这些职工开展了餐饮、洗车、保安、小区门卫、置换劳务用工等业务,确保了职工稳定、社会和谐。目前,昆钢已顺利完成9508名职工的分流安置。